8月19日,由广东省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以下简称中山市标码所)全程支援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落雁乡人民政府申报制定的昭通市地方标准DB5306/T 80—2022《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获得批准发布。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推进盐津县稻鱼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优质稻米品质、产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图1 盐津县稻鱼共生水稻种植现场
稻鱼共生是指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结合,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在同一田块同时种植水稻和养鱼的生产方式。对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推广,将培育新的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增长点,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在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自然气候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效果,能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群众的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将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盐津县具有丰富的稻田资源,稻田总面积7.4万亩,是昭通市籼稻主产区,其中该县落雁乡稻鱼共生大米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推广,已形成成熟的生产技术措施,广大农民在稻鱼种养技术栽培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产大米具有“香、软、糯”等优质特点,远销广东、上海、昆明、四川等地,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稻鱼共生大米已在盐津县形成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图2 盐津县落雁乡稻鱼共生大米
昭通市较多典型山地地貌,山峦叠峰,现存大量梯田,且土壤多为碱性,气候、水利、土壤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采用稻鱼共生技术种植水稻。然而,当前昭通市范围内对稻鱼共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基础设施不足和技术得不到推广的问题使得稻鱼共生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尚未得到很好体现,迫切需要切合昭通市山区地区自然条件,制定具地方特色的《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为昭通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标准化支撑。为此,中山市标码所根据盐津县落雁乡人民政府提出的标准化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联合盐津润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落雁乡农业农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盐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2年1月提出昭通市地方标准《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制定项目,协助完成项目申报书撰写、标准文本起草等工作,于2022年4月获得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立项。
图3 标准项目立项质询会
从项目启动申报到标准发布仅历时7个月,中山市标码所全程提供标准化技术协作,牵头制定和讲解了标准研制方案,远程协助标准编制组先后完成标准研讨起草、广泛征求意见、试验验证分析、技术审查汇报等工作,培养出若干标准化技术人员。
图4 标准征求意见
2022年6月,该标准项目通过技术审查,专家组一致认为,制定《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很有必要,该标准的技术方法对促进昭通市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创新性,将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重要标准支撑。
图5 标准技术审查会
审查会后,中山市标码所会同起草单位代表,按照技术审查意见对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逐一修改完善,完成标准统稿和报批工作。该标准于2022年8月获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
图6 标准批准发布公告
昭通市地方标准《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程》适用于昭通市采用稻鱼共生技术的水稻种植及大米加工生产,规定了稻鱼共生大米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块改造、水稻良种选择、培育壮秧、稻田养鱼实施、田间管理、收获、加工、质量追溯等内容。该标准与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有机街接,制定过程研究了昭通市稻田资源情况,认真听取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实际操作,在满足大米质量和品质特征前提下,充分反映生产实际,同时为鼓励技术进步,在标准条款上只陈述原则和要求而不限制具体技术发展,做到标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助于在昭通市范围内推广山区稻鱼共生大米生产技术,规范种养基地建设,有助于扩大昭通市稻鱼共生大米这一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市场占有量和品牌知名度,推进昭通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全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工程。
接下来,中山市标码所将继续发挥标准化技术优势,协助盐津县落雁乡人民政府、盐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对该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指导工作,营造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提高标准的社会关注度与知晓度,促进各相关主体准确理解、掌握和执行标准,携手盐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致力于培养本土标准化技术人员,通过标准化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化和规模经济、品牌效应的形成,提高消费者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认同感。